本页位置:首页>亮点聚焦

破解人多地少矛盾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南通答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三问”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05

昨天,如东县新店镇三角渡村高标准农田里稻浪翻滚,900亩黄豆丰收在望。今年初,三角渡村获批整村建设高标准农田4042.64亩。项目5月中旬开始实施,目前已平整土地3856亩。

“我们利用小麦收割后和水稻种植前的空档期,抢先平整出约1200亩土地种植了水稻、黄豆,最大限度确保了建设期间农田的充分利用。”三角渡村党总支书记张伟介绍,预计本月底项目全面完工后,全村4000多亩高标准农田通过统一流转,有望每年增加稳定性村营收入约100万元。

三角渡村高标准农田是今年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的一个。我市是江苏重要产粮大市,但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为破解“地少人多”的现实矛盾,我市在全省较早开展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步实现从“碎田”到“整田”、“小田”到“大田”、“粮田”到“良田”的转变。2023年,我市作为全国6个设区市之一,获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级试点。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我市重点回答“钱从哪里来、农田怎么建、建后如何管”关键三问,探索出一条具有南通特色的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径。

高标准农田要想建得好,需要大笔资金支撑。我市创新提出“农村出资源、城市出资金”模式,构建市级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蓄水池”和市域内交易机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在全市调剂使用,所得资金反哺农业农村发展,从而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近年来,全市共调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近3万亩,调剂标准提高至每亩28万元,累计拨付资金40多亿元,其中30亿元直接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我市坚持系统谋划、整体实施,构建全流程工作推进机制。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三年打造10个万亩方、100个千亩方、1000个百亩方。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农业农村、资规、水利等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竣工验收,改变农田建设多头管理格局。在全省率先探索“先规划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模式,构建“先建后补”机制,统筹建设工期与种植时令,做到“不误农时、早办快办”。及时召开村民议事会了解农民需求,聘请老党员、老干部参与规划和建设监管,邀请村民代表、种植大户参与工程验收,真正把高标准农田建成为民工程、民心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我市出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健全“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受益者参与”的管护机制,县、镇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元/亩的专项资金用于建后管护。“以前自己种地,水费、管理费加起来要八九十元一亩地,现在交给专业团队,每亩只要50元。”通州区十总镇爱民村村民周锦山说。

今年,我市分别获批中央财政补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8.54万亩、第三批超长期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5.4万亩,创历史新高,目前各地项目正在按照序时计划稳步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