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我市召开媒体代表座谈会。市委书记吴新明参加会议,希望广大媒体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做正能量的生产者、主旋律的谱写者,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舆论支持。
媒体工作者要有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时代之美、凡人之善。“看得见”“看得准”是媒体工作的基点。通过敏锐的观察力提升发现力和挖掘力,在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中寻找到好问题、好故事、好观点,拨响时代最敏感的那根弦,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全媒体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幅降低。越是在信息繁杂的情况下,媒体工作者越应该迈开腿,沉下基层、深入现场,用心去感受、记录、传扬新时代的感人好故事。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才能使采访更加翔实,才能代表最一线的声音,才能更多地反映民意。
始终保持深厚的人民情怀,才能提升传播影响力。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鲜活的素材、生动的细节,往往取决于深入一线的程度,所谓细微之处出文章。给予普通人更多关注,反映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和所思所愿,是媒体工作者的人文情怀所系,也是党报人民性之所在。人们对重要事情记忆的要点是根据故事来排列的,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勤思深悟党的创新理论精髓要义;写出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让主流思想舆论深入人心。无论是消息、通讯,还是言论,都要用心用情讲故事,用百姓语言讲述百姓故事,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用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教育引导群众,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引导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
讲好南通故事,需要我们始终把握变的方式和不变的规律。时代变迁,新闻传播的载体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了解媒介前沿的发展变化,熟悉不同新闻体裁,熟练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和采编工具,掌握搜集网络信息和数据的能力。自觉破除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好地体现规律性、增强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紧紧贴近时代,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改变“我讲你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化身故事的“翻译者”与“连接者”。综合运用新媒体环境下,文字、图片、短视频、音频等载体,才能使人物和故事更加立体。好故事更要关切需求,抓住人性的闪光点,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既有灵魂又有温度,才能直抵人心,振奋心灵。要追着热点跑,踏着时代节拍,始终遵循“内容为王”的传播铁律,赋予故事新的时代生命力,做到全面而真实,避免以偏概全,确保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描绘南通发展的蓬勃力量和精彩篇章。
(作者单位:如东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