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评论观点

“全域主场”理念闪耀集体主义光芒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07

□朱洪海

黄海之滨,绿茵赛场,夏夜的空气被两万多个胸腔里迸发的呐喊点燃。上周日,当南通队99号曹越涛一记劲射洞穿宿迁队球门时,海门训练基地体育场仿佛在声浪中微微震颤。21583名观众,这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背后,是76万人次预约抢票的疯狂。终场哨响,南通队以四连胜跃居积分榜次席,但比分只是表象。真正的胜利属于场内挥舞的旌旗,属于场外无数块屏幕前仰望的面孔,更属于“全域主场”理念下将地域认同升华为集体自觉的江海大地。

球场上,南通队的小伙子们冲锋陷阵,为了每一个进球的机会燃烧激情。观众席,热情的球迷不遗余力,为了每一个精彩的时刻加油鼓劲。看台上还有屏幕前爆发的呐喊不只是对进球的欢呼,更是在诠释同一种渴望:为脚下土地而战的纯粹荣光。每个人对于胜利的渴望,对于家乡荣誉的执着。

“苏超”的魔力正在于此:它让地理概念上的城市化作血脉偾张的精神图腾。当“光荣属于南通”的歌声从场内蔓延到崇川大有境的露天广场、金鹰中心门前摩肩接踵的人群、启东华山路公园道广场的啤酒泡沫中,如皋、海安、如东、崇川……南通境内百余个观赛点如繁星点亮江海大地。人群中,有青年、老人,还有孩子,他们在看台前上动旗帜,在屏幕前全情投入,在比赛中播种梦想。这种被称为“全域主场”的域内外集体脉动,恰是“散装江苏”更有深意的注解——人们发现所谓地域差异,不过是同一枚徽章的不同光泽而已。

在职业足球的天空下,我们或许已厌倦了某些被异化的景象。然而,“苏超”这片由草根浇灌的绿茵,却像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集体主义的另一种可能,另一种更为本真、更具温度的形态。就在南通主场对阵宿迁的看台上,有个男孩,身穿左红右蓝拼接设计的球衣,因为他母亲是南通人、父亲是宿迁人。以这种方式支持两支球队,“通宿一家亲”的呼喊早已超越了胜负。客队比分落后时,主队看台上整齐划一的“宿迁加油”,道出了“苏超”赛场上比积分还要珍贵的竞赛品格。更动人的是宿迁球员俯身为抽筋的南通球员压腿的瞬间,那一刻的举动已将“散装”表象下的“神聚”具象化。原来,激烈的竞争与深切的认同,可以如此和谐地共存于这片土地,“全域主场”概念下的我们何尝不是并肩战斗的同袍兄弟。

当夏日的夜色吞没球场最后一盏射灯,消费数据悄然书写着另一份成绩单:73.57万游客涌入南通,4.2亿元旅游消费如潮涌动。而比经济账更珍贵的是精神力量的升华——那些球场上忘记疲惫全力奔跑的身影,屏幕前数十万人同频共振的心跳,共同浇筑出江海大地上集体主义最坚实的基座。它让我们看到,当体育回归到为脚下土地而战的本源,当竞争包裹着基于认同的尊重与温情,当集体的热情以文明的姿态释放,会焕发出怎样动人的力量。它有力地证明:集体主义并非刻板的教条,而是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长,在差异的认同中凝聚,在自觉的行动中升华。

“苏超”赛场,正是这集体主义教育鲜活、生动、接地气的课堂。所谓“散装江苏”,不过是表象之下更为紧密、更具韧性的联结;所谓“全域主场”,正是这片土地上,竞争与共生、拼搏与互助交织出的最动人的集体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