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自党中央制定出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响应行动,抓深抓实,解决各类突出问题,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在全党上下掀起实干作风。然而,越往纵深推进,越要注重触底反弹,越要做到常抓不懈,基层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非一日之寒”,整治行动尚且存在“治标不治本”问题,有的虚与委蛇、敷衍了事,重“痕”不重“绩”思想根源仍在;有些表面应和,实则制度未立、规范不明,难免“故态萌发”。减负工作必须着眼长远、标本兼治,从思想观念切入,向长效机制而行,使“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让基层干部真正“轻装上阵”“尽心干事”。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关键是扭住思想根子。“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工作作风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症结在于政绩观念,功利主义盛行、个人主义至上,将“一时的政绩”变成基层“长期的包袱”。想要彻底破除形式主义的思想桎梏,就要正本清源,通过党的创新理论、先进思想、典型案例、优秀事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摆脱“官本位”思想,回归务实本色,提升个人境界,凝练过硬作风,以思想上的过硬筑牢基层减负的根基。为避免基层减负“沙滩流水不到头”,更要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导向,将基层响应率、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作为评判工作的标尺,帮助党员干部洗去浮躁气、回归淳朴心,还基层事业一片朗朗晴空。
行百里者半九十。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毕其功于一役,要慎终如始抓好规定的贯彻执行,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基层减负不断向治本深化。要压实部门责任,理顺权责关系,规范审批流程,抓好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推动责权一致、责能一致,让基层干部明晰“应尽之责”和“应履之职”,从根本上杜绝“层层加码”“推诿扯皮”问题。要充分发挥巡察监督利剑作用,构建常态化“回头看”机制,形成交叉监督“防护网”,以“违纪必究”的力度倒逼整治落实。
减负的“实”,藏在减少的报表中,融在干部走村入户的脚印里,落在民生实事落地的进程中。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时值四季度,年终大考也将如期而至,各部门在考核季要绷紧“务实弦”,牢记考核初衷是“验成效”而非“增负担”,多一些“无扰督查”,少一些“痕迹要求”;多一些“群众评价”,少一些“材料打分”;多一些“赋能指导”,少一些“问责施压”,让减负成效直达基层末梢,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