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健康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涉及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心理调节、定期体检等多个方面,不仅能提升生活质量,还能预防各种疾病。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长期坚持和不断努力,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维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生活方式健康不健康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体重是否超标。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现在,城乡有不少健身步道、绿地公园、广场舞阵地等健身场所,要充分利用起来。倡导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宾馆等配置体重秤,有条件的可配置人体成分分析仪,通过开展健步走、工间操、减重比赛等活动,营造全民参与健康运动的氛围。
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需要专业指导。通过开设健康管理门诊(检后门诊)、增加针灸减肥项目,将慢性病防治、体重干预等纳入健康管理,整合内分泌科、营养科、普外科等多学科资源,为超重及肥胖患者提供“筛查—评估—干预—随访”全流程服务。同时依托百万减残工程项目的推进,将体重控制融入防、筛、救、治、管、康全过程。通过推出“行为处方”等健康教育形式进行生活方式认知重建和日常行为干预,比如,针对久坐人群开具“每小时站立3分钟”等微处方;推行“健康日历”,将传统节气与现代健康知识融合;通过数字健康管理,为“三高”人群以及慢性病患者定制动态饮食方案。
每个人都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执行者,都要拥有个体健康自觉。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是一场全民运动,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体重超标容易引发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体重超重者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养成良好的饮食方式,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多吃谷物、蔬菜和水果,避免暴饮暴食;要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有氧运动,使之成为生活习惯。对于一些体重超标等亚健康者,要重塑健康习惯路径,如推行“21天微习惯养成计划”,通过人工智能等方式提醒自己准时饮水、定时运动。也可以动用社会力量,如广场舞团队可同时兼职为慢性病管理小组,或者“健康合伙人”社群;运动达人、营养师等可组成民间健康导师团,通过“带教打卡”模式,干预高血压、高血脂患者。
在这场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中,每个人都是关键变量。当政府用制度重塑健康环境,医疗机构用专业赋能健康管理,社会力量用创新搭建支持网络,个体用自觉启动行为革命,就能真正实现从“疾病管理”向“健康治理”的跨越。
(作者单位:海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