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评论观点

深挖潜力,把“土特产”文章做精做足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20

□陈艳金 张裕新

近年来,南通依托生态优势和农业基础,持续做强土特产文章,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引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打造知名农业品牌。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海安鸡蛋、海安大米、如东狼山鸡、如东狼山鸡蛋、海门山羊肉、启东绿皮蚕豆、启东青皮长茄7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我市这些国字号的“土疙瘩”不仅是乡土记忆的载体,更是撬动乡村“大发展”的支点。如何让更多的“土特产”从“深闺”走向“舞台”,从“地方风味”升级为“富民产业”,是各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答题。

在“土”上打品牌,融入乡土文化,文化加持品牌赋能形成发展新优势。首先需要基于一方水土,深挖传统文化、地方习俗,丰富其内涵,实现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的转变,在更大范围的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更高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在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不断精进和升级,市场上同类产品比比皆是的当下,产品看上去太“没档次”,即使质量再好,也无法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土特产”如果能够巧妙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找到与之相契合的文化元素,通过文化加持、品牌赋能唤起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让产品因更加精致、时尚、有趣而“出圈”,方能真正打响品牌、打开市场。

在“特”上抢优势,应当突出地域特点。长期以来,部分乡村受限于“小农思维”,对“土特产”的认知停留在自给自足层面,导致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一些乡镇虽坐拥优质产品,却因缺乏品牌意识、市场思维,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破解这一困局,需打破固有观念。要跳出“小农思维”的圈子,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产业化思维发展农业、以市场化手段运营产品,让“土特产”焕发朝气。除了立足乡村特色禀赋,还需在自身“质”上有特色,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

在“产”上见功夫,“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立标准,推动地理标志认证和行业标准制定,让南通“土特产”品牌有“标”可依;畅渠道,深化产销对接合作,进一步培育涉农电商主体,优化电商综合服务,推进“数商兴农”工程等拓展线上销售,打通“田间到舌尖”的“最后一公里”;强保障,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与长效联农机制,聚焦中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痛点,建立“政策+市场+科技”协同发力的多元化保障机制,探索完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订单农业、托管服务、股份合作、务工就业等方式,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做好土特产的“土”“特”“产”文章,关键在人。一方面,要筑巢引凤,通过政策倾斜吸引电商达人、返乡青年、农业技术专家等“新农人”扎根乡村,为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要就地育才,培育本土“田秀才”“土专家”。更重要的是,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找对路子”“迈准步子”,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让“土特产”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俏”的华丽转身,以更多特色鲜明、业态多样的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