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你们和在职党员的齐心合力,崇学路才变得畅通了。”21日,星光耀小区居民陈敏向崇川区狼山镇街道三角桥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由于人流集中,崇学路两旁经常停满了车,原本不宽的道路更加拥堵,附近小区业主反映强烈。来三角桥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们得知情况后,和社区党总支一起想办法,协调城管、交警、学校等方面,帮助解决群众出行难题。“路段实行划线停车,也有专人管理,比以前有序多了。”陈敏说。
社区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4月,我市聚焦破解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报到难题,启动在职党员“双报到·通通在”活动,明确“到居住社区报到履职,将履职情况报回单位”,引导广大在职党员线上、线下“双报到”,承担双重责任、接受双重管理。
3个月来,2.5万报到的在职党员成为服务社区治理的先锋力量,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本领在一线锤炼,形成了“党员在、旗帜在、党组织在、战斗堡垒在”的城市社区治理新格局。
融入社区,在职党员齐报到
“有了这个小程序后,能够参与小区建设、发挥党员作用,我觉得很有意义。”20日,市委政法委队伍建设指导处处长杨成笑着说。4月份到所在社区报到后,他主动报名担任了楼栋的“微网格员”,帮忙做好疫情防控、法律宣传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指导网格队伍建设等多项工作。在双休日和下班后,他还对沿街经营商户及车辆、行人进行劝导,帮助维持秩序。因为表现突出,他被推选为社区在职党员“通通在”功能型支部书记。
杨成口中的“小程序”指的就是市委组织部开发上线的“双报到·通通在”微信小程序,集党员报到、任务发布、反馈评价等功能于一体,为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提供了便利。自小程序开通以来,全市341个单位党组织入驻平台,2.5万在职党员实时在线。
长期以来,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大多采取文件“点名”、行政推动的方式,再加上在职党员与社区“人户分离”等实际情况,无法激发在职党员参与的热情。一些党员只认为自己是单位党员,忽视了社区党员的身份,甚至有少数人还存在着“拍照式”“走秀式”报到。
瞄准问题发力,探索破解方法。市委组织部以“双报到·通通在”活动为抓手,突出“支部建到社区、小组进驻网格”,深化社区“大党委”模式,构建“社区大党委-功能型党总支-功能型党支部-功能型党小组-微网格”“五位一体”组织架构,以组织整合带动资源整合,推动在职党员融入社区发挥作用。
至目前,全市组建“通通在”功能型党组织2445个,选派303名处级领导干部、43名党员业务骨干担任功能型党组织书记,所有在职党员全部纳入“五位一体”组织体系。
量身定岗,精准服务更惠民
“最近居民希望有电器维修点,主要方便那些不便出门的老人……”20日下午,海门区委党建办专职副主任、海门街道光华社区在职党员功能型支部书记袁园认真地记录下社区来电反馈的意见。除了每天关注社区群里的信息外,她还主动向社区干部询问群众的“急难愁盼”。“只有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才能真正排忧解难。”
目前,光华社区在职党员约有230名,其中有不少老师、医护人员、律师和技术人员。该社区设置了护苗助苗岗、健康关爱岗等多个岗位,每个岗位明确服务的时间、内容和对象,确保每个在职党员都有发挥作用的平台。
过去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常常是打扫卫生、走访慰问等“老套路”,出现让高级工程师刷墙、主任医师拔草等现象。为了解决服务“拉郎配”问题,我市建立了“居民点单、网格收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四单”服务模式。具体来说,就是社区党组织依托微网格微信群、社区服务热线等渠道,广泛听取居民意见。网格长及时汇总百姓诉求,经分析研判后形成待处置“订单”,上报社区党组织。社区党组织根据网格上报的“订单”,精心策划服务项目,在“通通在”小程序上发布。在职党员收到程序通知后,结合自身特长,线上自愿认领,线下主动报到,按时完成服务项目。
“在职党员成为社区治理的一员,对于社区工作来说是非常有益的补充。”崇川区城东街道德民社区党委书记钱慧介绍,根据在职党员的行业特点,德民社区共设置政策宣讲、民意收集、关爱帮扶和应急协防4种岗位,在职党员功能型党总支、党支部和党小组定期组织开展活动,让在职党员由“单位人”变成“社区人”,由“八小时内岗位履职”延伸为“八小时外为民服务”。
3个月来,全市在职党员累计认领岗位4.7万余个,服务时长总计116.9万小时,帮助解决垃圾分类、污水外溢等居民“急难愁盼”问题1.2万多个。
群众打分,干好干坏不一样
走进海门街道解放西路社区,火红的党旗下,在职党员先锋榜和五“最”红旗先锋公示榜令人瞩目。前些天,包括海门区人大常委会信访督办室副主任黄舜在内的10名在职党员上榜。
“我们213幢、416幢、317幢屋顶破损严重,顶楼雨水渗漏的问题严重,希望能在这次老小区改造中得到改善……”到解放西路社区报到后,黄舜主动请缨担任在职党员功能型支部书记,多次利用休息时间到居民家中听取意见。像她这样的在职党员,全市还有很多。
“没有评价机制,就会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在职党员也没有动力。”解放西路社区党总支书记黄海说,社区建立在职党员积分制度,根据在职党员领办任务完成情况、服务岗位履职情况、居民代表满意程度,每季度排出“服务红榜”进行线上公示,并建立社区党组织与在职党员单位党组织联席会商制度,定期沟通、反馈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有关情况,激发在职党员不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居民代表打分和我们的反馈,直接反映了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情况。”
“以前进社区,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这次到社区报到后,我感觉有事可干。”到崇川区钟秀街道郭里头村社区报到后,市城管局在职党员谢晓庆主动认领了“微网格员”岗位,多次帮助社区解决占道经营等问题,“群众认可让我想多为社区出点力。”
“通过构建‘清单明责、协商共议、评价反馈’三项运行机制,打通了在职党员进社区的服务通道,畅通了党员作用发挥情况的反馈通道,也更加密切了党群关系。”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启动后,通过制定职责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了在职党员、功能型党组织以及社区党组织三方的职责,让在职党员在社区既能担当作为、又能行有所止。同时,构建三方协商共议机制,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共议治理难题。对于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发挥作用的情况,社区党组织建立了评价反馈机制,“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对表现好评价高的在职党员,优先推荐评先评优;对存在负面清单所列情形或年度服务满意率在70%以下的,由所在单位党组织书记进行约谈。
至目前,全市社区累计发布活动5000余次,功能型党组织带头领办重点项目492个,党员参与率99.3%。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对在职党员参与“双报到”的满意率达98.2%。
据了解,我市将推进在职党员“双报到·通通在”活动的常态化、长效化,使在职党员持续有效地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加速党建网格向社会治理网格的渗透和嵌入,助力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日报记者 张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