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要闻

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实战实用,高标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南通之治 高地攀高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2-08-24

“根据预警线索,我们上门核查近海镇建东村一处出租屋,发现存在电线私拉乱接情况,当即下发了《责令改正通知书》。”昨天,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打开群租房智慧管控系统,新近查处的一起群租房问题跃入眼帘,“有了数据‘千里眼’,隐患处置及时,治理更高效。”

用智治巧解难题,这是我市探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缩影。自2020年5月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实战实用,强化统筹、调度、稳控、化解、基层等五个维度,在建设市域社会治理高地上不断筑起新高峰,相关经验多次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交流会上分享推广。

聚焦源头事前预防

守住平安“第一道防线”

市域,对上承担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责任,对下指导基层一线工作。抓住这一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

我市高起点构建共治“一盘棋”,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作为平安建设、法治建设“龙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坚持治未病、防未然,全市探索建立“制度规范、标准引领、科技支撑、服务为先”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南通模式”,研发使用“南通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息管理系统”,搭载第三方稳评工作模块,建立稳评嵌入机制、分类评估机制、专家评审制度,聚焦源头、聚力防控,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

市政某营房改扩建项目,设计方案是在原营房上增加一层。市委政法委牵头组织第三方稳评机构征求周边居民意见过程中,临近几幢居民楼住户因为影响采光,对项目提出反对意见。最终,因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被定为中风险,项目被叫停。

“早”抓防范、“小”抓处置。2021年以来,我市开展各类“稳评”事项2123件,其中自评732件,第三方评估应评1391件,通过“稳评”暂缓出台事项6个,要求调整方案125个,化解各类矛盾900余起。源头“稳评”成为平安南通建设的“第一道防线”,全市未发生一起因“稳评”不到位引发的涉稳事端。

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平安稳定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每月初从各部门采集相应指标数据,通过系统加权计算后,自动生成、发布全市及各地的平安稳定指数。

今年7月,平安稳定指数显示,某地刑事案件发案率、治安案件发案率、社会安全生产事故率、社会治安安全感等社会稳定风险指数波动较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及时发出提示单,要求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全力压降稳定风险指标。经过一个月的有力整治,该区域社会矛盾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做实源头防范,做强一体化解。通过全面建立健全重大涉稳信息规范流转、涉稳风险联合研判、涉稳风险联动处置等各项机制,我市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双向畅通、多向循环”的涉稳风险一体化处置机制,有效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县(市、区)、镇街、村居、网格共同发力、齐抓共管、“点面多维立体循环”的大循环、大维稳格局。近两年来,群众安全感和平安稳定综合绩效持续保持全省前列。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南通模式”受到中央政法委有关领导的肯定。

数据赋能“最强大脑”

指挥服务体系全覆盖

我市通江达海,拥有166公里江岸线,230公里海岸线。过去,游泳溺亡事故时有发生,违法捕捞采砂现象屡禁不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主动指导启东、海门两地及长航公安,在江岸线、海岸线上安装智慧巡防系统,并连通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坐在指挥中心调度室即可实现全域巡防,即时发现警情、布置出警。

立足破解传统社会治理中资源分散、运行不畅等问题,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市级、10个县区、96个乡镇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全省率先构建全方位对接、全领域覆盖、全过程监控和全时空服务的市域社会治理“最强大脑”,实现市域社会治理指挥服务体系全覆盖。

三级指挥中心以实时、实战、实效为导向,着力凸显数据共享、预警预判、联动指挥、行政问效等四大功能,全面整合网格化、12345、数字城管和大数据管理等基础平台,汇聚10个县区、65家市级部门政务数据资源和全市“雪亮工程”视频资源,日数据交换量最高达4亿条,同时将全市78条服务热线整合到“12345”,将所有民生服务类App全部整合进“南通百通”App,上架837项在线政务办事服务、10329条办事指南、294项市民公共服务和37项企业公共服务,注册用户超过445.5万人,实现“一个中心管全域、一个号码管受理、一个App管服务”。

群租房,随城市化进程出现,噪音、卫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精准发现是开展针对性整治的首要环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与公安机关联合打造“群租房智慧管控系统”,通过对异常数据的捕捉汇聚,实现对疑似群租房的自动预警。属地公安机关在获取预警线索后上门核查,将发现的各类隐患信息推送至联动指挥平台,经过统一分类、分级、分拨,派单人员根据群租房管理职责,将各类隐患推送至相应监管部门线下处置,实行全流程管控、全过程问效。系统运行以来,群租房创新应用已发现疑似群租房(出租房)线索万余条,公安上门核查确认新增群(出)租房1553户,排查出各类安全隐患4924个,累计整改4650个。

激发网格最强活力

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米”

市域社会治理的根基在基层,基层的基础在网格。为打通市域社会治理“最后一米”,我市创新探索基层网格化治理的新路子。

7月25日,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联合召开专题部署会,在全市推行“红网格 通通建”工作,构建党建引领“一面旗”、综合集成“一张网”、组织建设“一条链”布局,用红色源流筑牢党建根基,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全市出台《关于推行“红网格 通通建”筑牢党建根基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着力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网格融合建设,搭建并轨的干部培养体系为网格员打通晋升渠道,通过探索建立专职网格员-村(社区)后备干部-村(社区)“两委”干部的职业发展体系,打通网格员队伍晋升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网格员队伍特别是专司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人员职业认同感较低、流动性较大等问题,营造拴心留人环境。

启东市寅阳镇江楼村的施凯华正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作为省市部署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后的首批专职网格员,施凯华扎根基层一线,在网格化这方舞台上奉献青春、挥洒汗水,自身素质得到明显提升,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由于表现突出,近期,他被正式提拔为江楼村的“当家”副书记,站上了更大的舞台。

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网格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得到有效保障,这支基层治理的生力军焕发出盎然生机。全市配备9331名网格长和专兼职网格员8.55万人,真正实现了“精网微格”。

截至目前,网格共上报事件69万件,办结率达98.71%,推动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的事件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置,在基层社会治理、维护平安稳定、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网格是基础,核心是为民。只有把这张网织密、织严、织好,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晓斌说。

日报记者 张亮 沈雪梅

日报通讯员 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