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学与思

张謇实业救国的实践及其客观效应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3-08-13

□陈炅

19世纪末的中国积贫积弱,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暴露清政府的腐败。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謇回到家乡兴办实业,探索振兴国家、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他在南通的实践客观上启动了南通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节点,中国的现代化分两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一般称早期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张謇实业救国的实践则是南通早期现代化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兴办工业、开设学校、投身公益。

实业救国实质上是试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挽救国家危亡。兴办纺织工厂,这是张謇根据南通盛产棉花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从本质上讲,早期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张謇在唐家闸开办的大生纱厂拥有各式机器设备,以棉纺织工业为龙头,兼顾机械制造、粮油加工、造纸印刷等多种部门,初步形成近代工业体系,并涉及金融、交通等多方面的城市建设。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另一个方面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由于社会条件限制,当年在南通没有条件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张謇在发展近代工业的同时还建立股份制农业生产企业——通海垦牧公司,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修道路、建桥梁,营造仓房、街市等基础建设有序进行。由此,南通出现了农业早期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对改变农村面貌起了示范作用。

棉纺企业和垦牧公司的出现对南通农村的变化发生重大影响,棉花生产成为商品经济的一部分,1935年南通县有棉田约150万亩,占全县农田面积的40.72%。在棉纺工业的刺激下,南通农村的土布生产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生产土布的集镇,农村的棉花生产进入商品生产范畴。

张謇在通开办新式学校以科学教育替代科举教育是一项重要举措,客观上成为南通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他深知,实业教育是“富强之大本”,提出“实业为教育之母”理念,发展实业,积累资金,而后为教育提供经费。1902年到1908年的六年间,大生纱厂和通海垦牧公司为通州师范提供经费达13万两规银。到1920年,南通的初、中、高等教育齐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并举,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育方向的转变为南通早期现代化的建设进行了人才储备。

张謇还注重社会事业的建设。博物苑、图书馆、五公园、公共体育场的开办,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贫民工厂等慈善机构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是南通近代社会进步的表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张謇在南通兴实业、办教育,客观上成为南通早期现代化的起步。在这个过程中南通社会出现两个重大变化:新型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产生了工人阶级。

政治上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转变也出现在南通早期近代化进程之中。20世纪初,南通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有了需求。在清政府试行议会及地方自治制度的背景下,通州城设立调查选举局,成立地方议事会和董事会,新兴阶层人等参与地方政事。1912年9月南通县议事会举行的第一届常会,否决县知事提交的部分议案,这在封建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当社会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时,就会产生生产力与社会结构的矛盾,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成为必然。近代南通地方权力的微妙变化,正是这一必然性的客观反映。

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农业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近代南通,已出现这种情况。1909年(清宣统元年)南通(通州)人口为128.63万人,城区与唐家闸人口总数有9.6万人。到1911年(宣统三年)南通128.46万人总数中,城区与唐家闸的人口达到16.62万。为时两年,城区与唐家闸的人口数增加约7万人。大生纱厂在1899年约有职工3250人,到20世纪30年代,工人数7000多人,全城的工人数增至万人。这说明近代南通工业的发展,一批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人阶级的队伍在通形成。

20世纪初,张謇在通兴办工业,客观上开启了南通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南通城市规模扩展,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由一个封建闭塞的小城转变成近代工业城市。20世纪初,南通成为中国城市的典范。以大生企业集团为主体的南通近代工业体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大机器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0世纪初南通被誉为“模范县”,是与大生企业集团取得的成果分不开的。

(作者系张謇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