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学与思

增强历史主动和政治自觉 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4-06-12

□蔡娟 刘洋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历史主动和政治自觉,彰显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价值意蕴。

思政课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主阵地

思政课内容体系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内涵具有内在一致性。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逻辑前提就是充分学习和理解党的创新理论,从理论上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本质和要求。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的历程看,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每一次推进课程体系建设,都与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围绕加强思政课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创造性地形成了科学、完整、协同的思政课程系统。同时,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到新的历史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进行了科学回答,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以立德树人和理论武装为目的的思政课的重要理论源泉。办好高校思政课,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引导他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思政课育人目标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同频共振

思政课承担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富于思辨精神,拥有自信、自立和自强的品质,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高校思政课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理论武装体系的育人功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社会思潮,教育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开展理论斗争,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保持对远大理想的清醒认知和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就是要抓好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真正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一旦为青年群体所掌握,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在政治引领中增强青年的政治认同,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凝聚青春力量。引导青年自觉弘扬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自觉承担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责任与使命。

思政课担负着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使命

从一般性讲,党的创新理论本身就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不包含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政课;从特殊性讲,党的创新理论不仅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素。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就是要在思政课建设中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中讲好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及时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是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全力建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这门课担负着青年理论武装的核心任务,是全面系统讲授新思想理论体系、主要内容、精髓要义的核心课程。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既要讲清楚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更要讲清楚其政治逻辑、价值逻辑,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以强大的思想伟力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的百年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