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学与思

通沪联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3-08-13

□戴鞍钢

在长江三角洲这一明清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腹心地区,位于长江以北的南通,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经济地位呈边缘化。审时度势的张謇,立足南通,但不拘泥于南通,而是高瞻远瞩,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同处长江三角洲、隔江相望的近代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的迅速崛起对建设新南通所带来的诸有利因素,有力促进了大生集团及南通的发展。1899年通州大生纱厂应运而生,继而又在崇明和海门增开两厂,其市场基础便是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

综观张謇实业活动中对南通与上海城市关系的架构,可以将其概括为“前店后工场”的基本模式。要言之,张謇充分注意到上海作为近代中国首位型城市,在资金集聚、技术传播、人才荟萃、内外贸易渠道等方面所拥有的无可替代的优势,重视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用以催生和推动在通诸多近代企业的创办和经营,取得显著成效。1897年冬,尚在筹建中的大生纱厂就在上海福州路广丰银行内附设账房。1898年迁设小东门,1901年迁天主堂街外马路。1907年改称大生上海事务所。1913年以前,大生沪所的主要业务是采办物料、购运原料。1913年以后,大生各纺织厂连年盈余,大生沪所又承担了置办布机、开盘批售布匹、收款付货等业务,业务项目不断增加。当时上海银钱业纷纷向沪所提供信贷,送往来折给沪所的钱庄达105家。大生系统各企业凭借银钱业的信贷,在原有基础上全面扩张,所属企业单位大小有数十家之多。沪所营业范围随之扩展到国内外通都大邑,南通绣织局的绣织品等远销美国纽约,复兴面厂的二号面粉运往日本。这些产品的运销、报关、结汇以及银根调度等,都由沪所办理。1930年《大生纺织公司驻沪事务所办理细则》明示,大生沪所是大生企业集团驻上海的办事机构,更是其管理中枢,承担采办原料、购买机器、筹集资金、销售产品等项业务。

大生纱厂建厂初期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来自附近的农村,而技术骨干则主要招自上海。大生纱厂开办后,无论是原材料的购买还是产成品的销售,一直都与上海有着密切的关联。继大生纱厂创立后,又有广生机器榨油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办。它们的设立和经营同样与上海有着密切的关联。

大生系统企业与上海间的密切关系,是张謇集资创办南通与上海间近代航运企业的主要动因。自投身实业建设始,张謇就很重视近代航运和港口建设。1900年,大生纱厂为从上海运入机器设备等,向上海慎裕号商人朱葆三、潘子华名下的广生小轮公司包租了一艘“济安”小轮往来通沪之间。不久,两江总督刘坤一准许大生纱厂自办轮运业,张謇即与朱葆三等沪商集股设立大生轮船公司,原“济安”轮改名“大生”轮。1901年,“大生”轮往返于通沪。次年,因通沪股东不和,公司股权由通州股东全盘收购。

1904年,张謇又在上海集资设立上海大达轮步公司。1906年5月,大生轮船公司订造的“大新”轮投入营运后,航行于通沪间,原“大生”轮航行于上海与海门间。这两条船的客货运输业务,均由上海大达轮步公司代理经营。1908年,上海大达轮步公司从上海英商太古洋行购得小轮2艘,更名为“大安”和“大和”,随即投入营运,并将上海至通州的航线向上游延伸到口岸,改称沪口线。当时通州尚无适合轮船靠泊的港口,来往的轮船仍停泊在江中,所载客货由木船驳运,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为改变这种状况,张謇着手在天生港建造了轮船码头,并请求在天生港自开商埠。清朝政府则顾虑“洋商租地之纠葛”,只准天生港作为“起卸货物之口岸,以通航路而兴商务,不必预筹开埠通商”。张謇在天生港自开商埠的愿望落空。1910年,大生轮船公司并入上海大达轮步公司。此时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已拥有轮船4艘,即“大生”“大新”“大安”“大和”,载重量1630余吨,资本397000余元。

张謇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在审时度势架构南通和上海城市关系时,并没有仅仅着眼于两地之间的联系,而是以炽热的爱国情怀,以更开阔的视野布局并付诸实践。民国初年,他曾知难而上,受命主持续办上海吴淞自开商埠事宜。令人叹惜的是,尽管张謇倾力而为精心谋划,当时的社会环境很快使他的设想落空,1924年直系军阀齐燮元与皖系军阀卢永祥之间的江浙战争,中断了吴淞商埠筹建的进程,后又因“经费告竭”被迫停办,满怀报国热望的张謇壮志未酬。后人曾想接续,还拟定了详细的“吴淞计划港区建设方案”,但在1949年才真正实现,上海港逐渐建设成为国际枢纽港,也成为南通所在的长江三角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立足南通,依托上海,谋求企业及城市发展的广阔空间,可以说是张謇实业活动的基本方略,也是其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视野下,筹划南通上海城市关系的基干布局,其中蕴含的深意,颇富启示。2022年9月,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推进会召开,推动空间协同规划加快落地实施,努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的都市圈,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出新的贡献。今年,连接上海的海太、北沿江等过江通道建设不断突破新节点,南通“八龙过江”格局加快形成。张謇当年的努力,为南通成为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大合唱合唱团”成员(上海与周边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舟山)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