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国宏
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所在。创新依赖于人的创造力。创造力是创新的驱动力,也是促进创新的关键。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来源于该国人才的创造力。只有创造力才能带来革新、促进发展。创造力也是驱动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引擎。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把培育和激发创造力作为重要抓手,把创新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任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新概念。2024年3月,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创新与突破,它以产业升级为支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全面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之举,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质生产力源于社会创造力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以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为主要驱动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可以说,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前提和关键。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可分成五种情况,即采用新产品、采用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新供应来源和实现新组织,也就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
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性和标志,是人在创新实践中发展起来、培养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创造力与创新不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是其源泉所在和关键之处。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创新专家特拉莎·阿玛贝尔认为,创造力是在特定领域产生的新颖且有用的想法,而创新是创造性想法在组织中的实现,可以说创造力是创新的第一阶段。著名学者芒福德也提出,创新是指一些想法在个人、群体或者组织层面上的落实,而创造力是创新实现的第一步或者是先决条件;创造力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比如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和形成新想法,创新则是新想法的实现过程。
显然,创造力是创新的理念源泉与核心要素,它既是创新的驱动力,也是促进创新的关键。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大力培育和激发创造力。
多渠道培育和激发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中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工艺、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力的产生、发展和提升必须具备多方面因素,具体包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对科学和真理的探索和献身精神;不满足现状、不囿于成见、不害怕挫折,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学习和运用、更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培育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需要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齐抓共管、同向发力。
家庭是最早孕育个人创造力的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孩子产生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丰富创造情感、启迪创造想象。要构建民主、平等、和睦、轻松的家庭环境,着力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激发其好奇心、探索欲、求知欲,发掘孩子的创造潜能。
学校是培养创造力的主阵地。一方面,新兴产业源于先进技术,先进技术来自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发明,都离不开人才,而学校则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另一方面,创造力是人的智力的升华,以高度的智力水平为依据和基础,而学校则是现代社会人们智力水平提高与补充的主要园地。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启发式教育,点燃学生的创造欲望、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自主创新的主力,也是创造力生长和竞争的主战场。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创造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也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和提倡员工大胆创造的文化氛围;为员工打造学习平台,定期组织培训,鼓励员工主动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和学习交流活动;完善激励竞争机制,调整分配、晋升政策,充分调动员工创造的积极性;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鼓励成员间协调配合、互助合作。
社会是创造力得以施展和激发的大舞台。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科研管理和组织方式,完善评价考核激励制度,激发全民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活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着力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扶持力度,使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力宣传、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高尚品德,形成全社会崇尚创新、鼓励创造的舆论风气,营造鼓励探索、包容失败的宽松氛围。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允许和鼓励不同学术流派思想、观点的交流和交锋,破除阻碍创造创新的思想藩篱和体制机制束缚。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打造学习型机关、企业和社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造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各类劳动者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作者系南通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