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秦卫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鲜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重大论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智慧,具有重大开创性意义。
超越资本逻辑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驱动力主要来自以工业化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力、以市场和资源拓展为特征的资源驱动力,实质上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当今世界,资本主导下的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科技成果的同时,所伴随生出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仍在全球范围内滋生蔓延,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人类的前途命运被置于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之中。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看,由资本逻辑衍生出的具有逐利性、排他性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势必会使自己孤立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洪流之外。
中国式现代化确立的人民逻辑和人本逻辑,是破解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和西方现代性矛盾困境的现实出路,实现了“物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的根本转变,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开辟了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国家权力为主导、以生产关系为中介驾驭资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重要考量,以实事求是的观点判断社会发展进程,找准不同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本质驱动力,开创了现代化理论新范式。中国式现代化尊重世界文明差异性、独特性与多样性,所呈现出的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新文明类型,超越了狭隘的资本主义文明,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马克思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逻辑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三种形态,阐述了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人的发展形态的变化。西方现代性文明的显著特征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核心是资本对人的统治。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是超越西方的现代化,运用公有制、国家权力等,防范资本物化逻辑,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性、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中国式现代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条件和保障。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既是现代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也是现代化的受益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科学社会主义中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当代追求,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和自觉。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坚持把现代化目标与人民幸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我们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建设,全面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
推动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现代化
西方国家借助其先行构建和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系垄断了现代化的定义权和解释权,并对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奴役和压迫。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把握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倡导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走出了一条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扩张掠夺式现代化的摒弃和超越,是对世界和平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人类前所未有的现代化道路,它在经济上超越“两极分化”逻辑和“中等收入陷阱”,在政治上超越“国强必霸”逻辑和“塔西佗陷阱”,在对外关系上超越“强强对抗”逻辑和“修昔底德陷阱”,这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条现代化新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选择,是蕴含了社会主义的新文明类型,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单位:通州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