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局紧扣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强政策、拓岗位、重帮扶、优服务,全面实施稳就业举措,深入落实保就业任务,全市就业工作实现高质量突破。
一、主要工作
(一)高起点谋划。年初以来,面对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大,我局实化量化促进就业重点任务,推动就业扩容提质,千方百计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突出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同时,积极消除就业歧视,加强合法权益保护,努力提高劳动报酬,让劳动者更体面工作。
(二)高效率推进。就业各项工作均超额完成序时进度。截至9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3.6%;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7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46.6%;新增首次来通就业7.1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8.8%;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9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235.8%;支持城乡劳动者成功自主创业1.54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46.4%;创业带动就业6.1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82.7%;创业培训725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96.7%;开发公益性岗位883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47.2%;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7.39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231.2%;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0.08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2.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国庆节前,省人社厅张宏伟副厅长专程来通调研,对我市就业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在全省其他地区,尤其是苏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南通能逆势上扬,创新意识较强、硬招实招频出,完成任务力度大、工作重点抓得准、基层实践亮点多、服务大局成效好,多项工作处于全省前列。
(三)高标准落实。强化政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坚决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把就业优先摆上位置、落到实处,将城镇新增就业等15项涉及就业的指标任务,列入人社事业发展计划,强化绩效考核,坚持全程跟踪督导,实现就业总体平稳向好。
二、亮点举措
(一)用足各项政策,为稳就业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落实各项惠企政策。为全市7.5万家企业减轻失业保险缴费负担8亿元,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929家企业2270人113.5万元;市区6895家企业享受以工代训补贴2625.4万元,惠及5.25万名职工;审核发放企业稳岗返还132家203万元,惠及职工8847人。二是及时兑现人才新政。加大本科生综合补贴发放频次。由一年两次增加为一年四次。优化审批流程,在申请人数翻倍的情况下,缩短审核时间50%。截至目前,市区累计发放大学生综合补贴2.13万人次1.93亿元。出台细则,明确高层次人才享受津补贴的范围由市区工业企业放宽至市区企业;将海门区纳入实施范围,极大提升了在通人才的获得感。全市吸纳新增参保高校毕业生3.54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三是对市区重点帮扶企业自主招聘外省、市户籍人员初次来通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满6个月的,按照500元/人的标准给予招聘奖励。四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我市企业输送初次在通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满6个月的,按照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推荐就业奖励。五是出台新职业培训政策。明确未纳入国家鉴定范围的职业可开展技能培训考核,将新职业作为首批可发培训合格证书的职业。
(二)坚持靠前服务,不断做大劳务协作蛋糕。一是加强远程协作。依托“援藏、援疆、援陕、定点扶贫”等资源,向陕西、山西、云南、贵州等省份推送岗位204家次2.8万条。连线湖北黄石,联合开展“网上春风行动”南通专场招聘直播活动。落实“点对点、一站式”直达服务,春节前后组织专列1趟、包车120辆次输送农民工返岗4089人。二是加大招引力度。携26家大企业赴山西运城开展南通专场招聘会,与山西运城、临汾、河南三门峡、陕西渭南签订五市人力资源协作联盟框架协议。在国内206家高校网设立“南通引才专区”,赴7个省市,面向200余所高校现场推介南通发展环境和人才政策。利用手机短信,为省内4.1万名通籍生源发送节日慰问和人才政策信息超10万条。三是深化合作内涵。邀请甘肃宕昌县来通建立劳务协作工作站;组建“南通驻宣威劳务工作站”;帮助陕西宁强县本土企业注册公司,协助开展劳务输入工作;促成运城盐湖区退役军人培训基地与中天科技集团签订就业合作协议。四是加强用工监测。对全市8027家企业开展春季用工需求调查,3853家企业计划招工12.56万人,缺工8.6万人。《中国就业》刊发我市春季用工调查报告。开展返乡农民工定点监测快速调查和企业用工监测,总体返岗率99.7%,比2020年上升4.4个百分点。
(三)搭建载体平台,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一是举办各类专项活动。组织“稳岗留工”、“民营企业招聘月”等就业专项活动。开展“春风行动”区域劳务协作暨南通企业专场招聘会,签订协作联盟框架协议。举办首届“创响江苏”职业指导员技能大赛南通选拔赛。先后召开各类专场招聘会639场,进场单位9387家次,提供岗位26.1万个。二是加强创业载体建设。与南通大学等11家单位签订《南通市区创业培训合作协议》。全面量化基地考核要素,对市区基地实行分档管理。持续发挥市直创业孵化基地——江海创业园的品牌示范效应。目前,我市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建设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达31家,其中晶城科创园今年成功入选国家级创业示范基地(全省今年2家)。三是兜牢困难群体底线。专题调研并推进公益性岗位开发,新增岗位822个,已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33人,发放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及岗位补贴146.2万元。推荐“崇川区狼山镇街道闸桥社区”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开展长江禁捕退捕渔民就业情况摸底调查,建立健全渔民安置保障风险排查机制。目前,我市禁捕退捕渔民368人,其中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197人,就业率100%。四是集中办理审批服务。凭借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平台在我市切换上线的有利契机,聚焦人社业务综合柜员制改革和人社服务快办行动,优化提升服务“一站式”功能,将业务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实现“一窗通办”。结合专柜改革,稳步推进“就业一件事”。市就管中心窗口凭借优质服务赢得南通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