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卫华
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在全面部署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时,提出了“面对新机遇,我们准备好了没有;面对过万亿,我们准备好了没有;面对大项目,我们准备好了没有;面对争先锋,我们准备好了没有”的新时代南通“发展四问”,要求南通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前不久,市委又决定在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答好南通‘发展四问’”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学苏州、赶苏州,就是要求我们紧密围绕南通“发展四问”,紧扣“三个全方位”,在保持发展定力、咬定目标任务,凝心聚力加油干等方面找出与苏州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切实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猛攻项目,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力追赶超越,交出南通“发展四问”的出色答卷。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南通落地转化的关键之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关键节点,“发展四问”问得及时,“三个全方位”切合南通实际,是新时期加快南通发展的动员令和进军号。当前多重国家战略在南通交汇叠加,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南通带来了百年未有的重大机遇;南通今年经济能级将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迈入“万亿俱乐部”;不负省委对南通的期望,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省争当先锋,这些都离不开重大项目。我市近几年的发展充分证明,大项目是转化机遇的“先手棋”,是稳定增长的“压舱石”,是高质量发展的“强支撑”,抓住大项目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学苏州、赶苏州,关键取决于我们的观念、决心和能力。吨位决定地位,必须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导向。南通市委将今年确定为“大项目突破年”,要求一切盯着大项目干,围着大项目转,加快突破一批事关南通发展全局的大项目。最近公布的全省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240个项目中涉及我市的有41个项目,备受市民关注的南通新机场列入储备项目,北沿江高铁列入实施项目。为了推进经济发展,我市市级层面今年将突出抓好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重点推进省级重大项目和2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另外,市本级政府安排的续建、新建等城建交通项目1127个。这些项目将为我市发展进一步夯实稳的基础,累积进的因素,增添新的动能。
新的一年里实现大项目突破,就是要求我们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而是对照苏州找差距,真正做到在思想观念、目标定位、工作举措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当前突出的是要加快推进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重大项目落地转化,实现与上海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突出抓好新机场、北沿江高铁、大通州湾建设,全力构建大交通,对接上海,打造名副其实的上海“北大门”。同时要突破重大产业项目,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项目支撑,全年实现新开工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0个,其中2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0个。
如何实现大项目突破,推动南通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在全市上下迅速形成大抓项目的浓厚氛围、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真抓项目的踏实作风。二是进一步加大组织推进力度,完善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倒排节点精准推进,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缺口补起来。三是扎实推进大项目招商,实现招大引强新突破。研究世界500强、央企国企、龙头企业的产业布局、投资动态,建立大企业、重要客商资源库,提升招商队伍的能力水平,推动百亿级重大项目快招商、快落地、快建设。四是促进重特大高端制造业项目取得新突破,对全市产业项目建设进行综合考评,引导全市上下进一步聚焦发展质态,集中精力推进重特大高端制造业项目,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五是确保重大项目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审批不受影响、如期开工,以更优服务、更快节奏,系统破除资源供给、政策配套、服务保障等难题,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快递等形式,最大限度实行“网上办”和“不见面审批”。六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疫情过后大项目量身定制落地的政策举措,做好大项目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等,使大项目落地快、早建设,为我市稳增长快发展夯实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南通市经济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