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思感悟

把握规律 激情实践
——论苏州“三大法宝”的基本内核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0-04-07 字体:[ ]

董克新

学习苏州“三大法宝”,回答新时代南通“发展四问”,是南通市委按照发展新定位、干部新作为而开展的思想大解放活动。

从苏州“三大法宝”的要旨表达来看,张家港突出的是“拼”字,昆山突出的是“闯”字,工业园区突出的是“融”字,体现了三种发展路径和模式、三个经验特质、三样鲜明的奋斗姿态,但从本质看,具有完全统一的基本内核和特征,这就是把握规律,激情实践。

激情实践,是苏州“三大法宝”的核心内核。首先,苏州“三大法宝”是苏州干部群众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拼出来的,抢出来的,一句话是干出来的。这种实践,靠的是大胆尝试,艰苦奋斗,靠的是领导带头,上下一致,团结拼搏。一旦干出成效,有了实绩和结果,他们会及时总结、提升,形成可推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从而得到广泛认可,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其次,苏州“三大法宝”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应时、应势而变。它决不会固守以往的做法,总是不断探索创新,自我突破,与时俱进。从乡镇企业铺天盖地,到“三外”经济高度集聚,从“台资企业”蜂拥而至,到产业裂变转型升级,从加工制造为主导,到创新发展为引领,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到综合保税区,再到“自贸区”,从国家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到“江苏现代化建设试验区”,苏州总是不断站在时代列车的最前头,刷新经济社会发展新高度,打造一张张靓丽的新名片。再次,苏州“三大法宝”的实践性,是有目标、有追求的激情燃烧。张家港明确提出“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的定位,而唯有其“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精气神,才能达成这一目标。“昆山之路”中自费开发、跻身“国字号”的目标定位、率先作为,始终闪耀着“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豪迈气概。没有目标引领的实践,没有负重奋进的劲头,没有充满激情的姿态,就不可能铸就时代样板。

把握规律,是苏州“三大法宝”的重要内核。苏州“三大法宝”是干出来的,是激情燃烧奋力拼抢出来的,但它决不是蛮干,无理由、无边界、无依据的乱闯,而是具有思想智慧的巧干,是对事物科学分析和趋势把握的谋定而后动。如张家港设立保税区,利用什么机会突破,这是一个场景问题、方式问题,但设立“保税区”国家已开始布局,因此,从开放政策的路径看,总是先行先试、逐渐扩大,于是他们主动作为,超前谋划,这才抢到了先机。昆山开发区的建设也是同样的逻辑。再如近年设立的“自贸区江苏片区”,苏州首屈一指,就是因为苏州为这件事已经做了充分研究、提前准备,方案十分完整,因此花落苏州并不意外。而在有了自贸区划定的苏州片区之后,苏州接着做的文章就更加精彩了——借自贸区的政策基础,苏州又制定了《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方案》,其主要内含就是实现自贸区与开发区相互借势、优势叠加、联动创新、协同发展,先行先试一批重大开放创新举措。也就是说,拿到了同样的牌子、政策,但苏州总能做出不同于其他地区自贸区运行的创新模式来,看似突破了政策的物理边界,但却在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导向内,符合设立自贸区的原始意图。这就是有智慧的创新,合规律的突破。这种注重规律性的把握、思想力的引领,正是根植于苏州深厚的吴文化历史底蕴中。吴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或反过来经济繁荣、文化振兴。他们做出的每一重大举动,都从探索规律、顺应大势的角度去思考和行动。如苏州古城——伍子胥筑的阖闾城,决不是为了形式美,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色彩,而是“观天象、测地理、选天命之地”的结果。其文化积累的思想厚度和创新根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苏州人,胸怀天下,励精图治,兼收并蓄,大胆创新的思想特质。

有这种创新智慧和对规律的思想把握,行动就有底气、有定力,而又“不出格”,如苏州就没有发生过“铁本事件”,也没有出现“秦岭问题”。同时,苏州探索创新的举动,又无处不在,无时没有。有时候哪怕领先一天,也要去争第一。如这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苏州市是全国第一个出台应对政策的城市,后来全国及各地都出台各种相似的政策,但苏州就是抢在了前头,这对人们对一个地方营商环境认同度是不一样的。再如苏州最近推出的招商政策,简单地说就是N+1,他会永远比你多一点。

学习苏州“三大法宝”,回答好新时代南通“发展四问”,把握其基本内核,是为了从大跨度的事物演变中找到根本,从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行为中摸准脉搏。思想和行动是孪生兄弟。没有先进的思想、创新的理念,就没有成功的基础和可能。

当前,南通正面临诸多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南通开发区经过三十五载的艰苦努力,已站在了新时代发展的风口,如何争第一、创唯一?应该看到,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中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完全可以彰显特色亮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中,开发区以数据中心为发端的大数据产业已积累了国家级、省级的园区品牌和项目基础。最近,中央明确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因此,必须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感,在加快阿里巴巴江苏云计算中心项目建设的同时,抓好在手投资规模100亿元以上的几个数据中心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让“新基建”成为新产业,以新产业拉动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针对开发区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区情,充分挖掘数据中心投资潜能和亩均产能,3-5年内实现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税收贡献水平超过现有产业平均水平一倍以上;充分拉伸数据产业链条,一头向智能制造、数字化产品或配套产品延伸,与产业互联网等工业经济领域融合,另一头与在线化服务、全场景应用、外包化平台深度融合,特别是在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科技金融、以智能化为支撑的数字生活、医疗健康等方面培育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不断开拓数字经济新领域,打造长三角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