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代表团连线
陈永红说,贯彻落实市委全会、市“两会”部署,通州将围绕“经济总量保持全市第一,南通高新区全省排名挺进前十五”工作目标,把思路转化为出路、把想法转化为办法,着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做大做强区域实体经济,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用更好的发展成效扛起 “两争一前列 ”实践中的通州担当。
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强项目支撑。通州将围绕“3+2”产业体系,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未来”的理念,锚定“一主一新一智”产业发展方向,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确保每年新注册、新开工重大项目均不少于25个,百亿级项目有新突破。发挥园区支撑作用,构建“1+2+N”产业承载体系,切实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强市场主体。通州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继续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研究“一对一”个性化措施,力争今年应税销售10亿级企业达20家,2025年营业收入超200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鼓励企业深耕主业,专注细分领域,着力培育一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推动中小企业提档升级,确保每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服务业企业50家。促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健康发展,提升跨境电商试点运营水平,增强家纺、服装等传统出口产品竞争力,力争出口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强创新地位。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互利共生、高效协同、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体系。通州将发挥人才在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力争每年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80名。发挥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实施科创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确保每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市级科创企业5家,打造“南通第一”科创企业集群。发挥平台在创新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提升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等创新载体运营水平,加快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为科创企业提供孵化的沃土。
(见习记者 印春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