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前言

新时代家校共育的路径与机制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9-01-04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探索新时代家校共育的新问题、新途径、新方法,于2018 年12 月21 —22 日在扬州市竹西中学举办了“新时代家校共育的路径与机制”研讨会暨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本次会议由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主办,扬州市竹西中学承办,邀请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南京市、上海市、苏州市、常州市等优秀家庭教育专家作主旨报告。来自全国各省市近400位教师参加了此研讨会会。

开幕式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班华教授、 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昌明、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齐学红、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朱曦和竹西中学校长刘岚参加开幕式并致辞,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红燕主持开幕式。

昌明副局长首先代表扬州市教育局对与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肯定此次年会既是对班主任工作的一种勉励,更能对班主任工作进行高水平的指导。接着,昌明局长介绍了扬州市在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班主任专业发展方面的举措和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的工作展望。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德高望重的班华教授就此次年会主题发言,借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没有家庭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项细致的任务”这句话强调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共育不仅要求学校、家庭的共育,还要有社会的参与。

最后,齐学红教授代表主办方对此次研讨会表达期冀之情并做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暨2018年工作报告。在工作报告中,齐学红教授首先回顾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11月25日—27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贻芳报告厅举办的成立大会,接着从班主任研究的常态化开展:年会与沙龙;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制度化推进: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班级与班主任研究的理论建设:专业引领;三个方面对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十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最后,齐学红教授表示,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将继续汇集国内外优秀的学术资源,依托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力量,发掘优秀班主任的实践智慧,促进中国班级教育与班主任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

精彩瞬间

01贺晓星教授《家庭与教育的社会学视野》

贺老师作为国内研究教育社会学的专家,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给各位与会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看待“家校共育”的视角,让各位与会人员对学校和家长的关系做一个社会学的思考。

1.什么是社会学视野?

从学科角度来讲,是一种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观察力的敏锐度。培养人们看生活、看世界的一种不同视角。鼓励人们对于种种不证自明的追问。

2.要理解教育,先理解家庭

贺教授先介绍了日本对于教育的理解。日本本土概念的教育一词,很重要的一点是,其具有养生的含义,包含了养智、养德、养身、养财四个方面。 明治以后,养智、养德、养身、养财的养生基本上缩减为了养身,与育人拉开了距离。而养身不再成为教养,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认识,也丢失了“养生”视域。

3.养生与教育分离的原因

养生不再等同于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新中产阶级的兴起,也正是在新中产阶级的兴起背景中,人们开始习惯于把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旧中产阶层或者更广义地讲乃为传统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养智”被新中产阶层学校教育的教化之“养知”(“知识传授”)所取代。养生简化为了保健,“只关注保养身体”。

4.以社会学的视野看待家校共育

以社会学的视野看待家校共育,就要求研究者深入到家庭生活的内部,关注作为家长的父母,分析亲子观念、亲子关系的变化,然后再返身尝试去更深入地理解何谓教育 。这也是学校教育研究的一种新的视野。

02殷飞教授《家校合作,优势的互补与融合》

殷老师从“家校合作的含义、家庭和学校在目标方面的优势互补和融合、家庭和学校在资源方面的优势互补与融合”三个方面对家校共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家校合作的含义

家校合作,首先要有共同目标——为了孩子的发展 ;其次,家校共育是各具特色的——家庭和学校在儿童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特点;最后家校共育要相向努力——不是一致动作,而是“姿态”不同的双人舞。

2.家庭和学校在目标方面的优势互补和融合

(1)家庭个体诉求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学校更关注个体发展,促进其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人性化与个性化改革;

(2)学校的集体与社会的价值诉求,有利于家庭育人格局的拓展。

家庭和学校在目标层面的融合可以做的是鼓励更多的孩子能够在服务社会中体现自我价值。

3.家庭和学校在资源方面的优势互补与融合:

(1)鼓励家庭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支持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家庭学习习惯;

(2)学校要有意识研究学生的家庭背景,鼓励并指导家庭更为科学地育儿;

家庭和学校在资源层面的融合是促进孩子在生活与学校中,为了生活,利用生活,学会终身的生活学习。

03潘莉处长《区域推进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实践》

常州市教育局德育处的潘莉处长从领导层的角度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常州市在推进家校共育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分别从对家校共育思考和家校共育实践两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1.关于家校共育的思考

①树立正确的家校共育的理念:“家校共育”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牵手家庭、服务家庭、为了家庭 ”;   ②必须想明白这样的问题 ——很多教育问题能从家庭教育中找到突破口;

③必须牢记这样的使命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

①采取常州公开课的形式,转变一些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

②成立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给广大家长提供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

③实行对名班主任的培育,让班主任认识到自己是家校共育的中坚力量;

④实行“大家访”,将家访工作常规化,让班主任认识到只有面对面的沟通才会有心与心的温暖;

⑤提供线上的个性化服务——大家来支招;

⑥给家长和班主任提供平一些免费导学课,不一定要去培训机构。

04潘月俊主任《家校共育心态调适与策略引领》

潘月俊主任既是一位老师,同时又是一位家长,因此,从自身角色出发,他基于这两个角色的结合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新看法,给与会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他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关于青少年学业发展,我们需要怎样的家校共育?得出的结论是家校共育不需要父母做家庭教师,父母有自己的职责与任务。家校共育强调协同育人,应该要明确家庭和学校各自的职责与界限。

接着,潘主任分析了教师和父母在支持青少年学业发展方面的策略。他认为教师支持青少年学业发展的策略主要有:让学生学,教学生学,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教师要承担学生学业发展的主要责任。父母支持青少年学业发展的策略主要有:为孩子打造一个健身房,夯实身心基础;为孩子铸造一个避风港,呵护学习情感;为孩子建筑一个加油站,增加自我信念。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支持,就是保持耐心、好奇、欣赏与鼓励,如同新父母面对幼儿!

05秦红教授《论老子的‘可道哲学’ 对家校共育的启示》

秦红老师的报告从哲学的角度大家提供了一个看待家校共育的新视角,实在是别出心裁,使人深受启发。秦老师分别从新时期家校共育的内涵、新时期“家校共育”的三个现象思考、新时期家校共育的理论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新时期家校共育的内涵

针对孩子在成长中的问题和需求,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合力,通过先进理念的引领,以及沟通、配合与协作等家校合作的策略与方法,促进教育共识、目标共向、问题共研、资源共享、环境共生,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2.新时期“家校共育”的三个现象思考

①家校共育的目的性不明;

②育人意识和能力欠缺;

③家校共育资源稀缺;

3.新时期家校共育的理论和对策

①“上善若水”,家校共育需守护儿童灵性;

在现实中,灵性的普遍退化(刻板化),恰是当下社会特别是教育的大问题。教育不守护不培养儿童的灵性,甚至人为抑制、扼杀儿童的灵性,是当今教育最大的无知和败笔。

②“大教育”,家校共育需铸造“合爱”文化;

新时期,我们要代之以和合与共、相拥而舞的“和爱文化”。坚持“和为贵”、“合则两利”、“以德报怨”,主张世界和解。

06徐洁处长《新时代 新作为 共筑美好教育新家园》

徐洁处长立足于新时代,着眼于时代潮流,向大家介绍了苏州在家校共育方面的“先觉、先行、先导”,向大家展示了苏州在家校共育方面所做的前瞻性工作,给其他各省市的班主任和教师一些方法论的启示。

1.苏州先觉:美好教育新支点

第一,坚持价值引领;主要包括培养完整、自由的人;父母与孩子共成长;把握现代、开放的教育理念三个方面;

第二,家校共育的生态建构方面,主要包括儿童成长生态建构—— 尊重儿童发展;家庭发展生态建构—— 倡导培育优良家风;学校治理生态建构—— 完善家校合作机制;社会和谐生态建构—— 追求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2.苏州先行:美好教育新实践

第一、政府主导:2015 年,率先推出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项目;自2016年起,列为苏州市政府实事项目;连续三年共计投入达4184万元,惠及全市100万个学生家庭。

第二、课程引领: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和目标;丰富课程体系建设的结构和内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资源开发;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多维评价 。

第三、队伍保障:组建专家队伍;加快指导师培训;组建讲师团;建设名师工作室。

3.苏州先导:美好教育新示范

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互联网+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亲师互动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生活化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体验式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合作互助式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07朱曦教授《家校合作新趋向:为儿童创造自由的成长空间》

朱曦教授着眼于儿童立场,主张家校合作要为儿童考虑,家校合作的新趋向是为儿童创造自由的成长空间。

1.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

家庭内部的参与和配合:物质投资,情感支持,生活上的管理与引导;

参与学校教育:了解孩子所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参与学校教育的层次;家长与教师的交流;

2.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

信息交流,联系方式,家校合作的相关活动:家长讲座,合作培训,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

3.家校合作的三个基本问题

为了谁:家校合作为了学校/家长/学生?

在哪里:家庭教育为什么没有发生在家庭?

谁来做:家庭教育为什么是由别人来做的?

08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之情景模拟表演展示

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分别进行了班会课模拟大赛,小学组的主题是:“关于班级里的劳动分工和班干部的评优评选”;初中组的主题是:“班主任面对沉迷玩手机而不愿上学的学生应该采取怎样的做法”;高中组的主题是:“班主任如何对待高中生点外卖的问题”。表演者为严悦、戚逍逍、施亚俊三位老师,情景模拟表演结束后,由齐学红教授进行点评。

三位老师在情景模拟表演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智慧,博得了在场与会人员的阵阵喝彩。齐老师首先非常感谢三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和投入的演出,肯定这三个主题契合了学生和学校的实际生活情境,也非常具有讨论的空间。赞赏三位老师在处理班级问题时,都能够做到“眼里有孩子,从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另外,齐老师也指出,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应该体现班主任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指导。

09朱曦教授主持班主任沙龙

朱曦教授主持的班主任沙龙把研讨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本次班主任沙龙围绕三个辩题展开:第一辩:教育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家庭教育(正方:家庭教育是最大的失败;反方:学校教育是最大的失败:)第二辩,家校合作有利了谁?(正方:有利了学校;反方:有利了家庭)第三辩,做好家校合作应该先教谁?(正方:应该先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反方:应该先提升家长的家教素养;)

台上的老师们就这三个辩题,各抒己见,或抑扬顿挫,浪漫温婉,或慷慨激昂,侃侃而谈。台下的班主任们也积极参与互动,或赞赏有加,或极力驳斥。台上台下连成一片,场面有序而热烈。除此之外,朱曦教授在沙龙过程中抛出问题、顺势引导、及时点拨与提纲挈领地总结,成就了本次班主任沙龙的顺利与完满,也为班主任沙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维护单位:南通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