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需具备把握分寸的能力
发布时间:2018-12-03
很多家长为了教育好孩子,经常参阅相关的杂志、书籍,也能讲出好多道理,这是学习教育的良好开端。但是知识要转化为教育能力,还需要实践、体验,需要比较、反思,家长的教育能力是积累、磨炼出来的。
哪些能力是家长需要具备的呢?它们依次是:把握分寸的能力、了解孩子的能力、教育评价能力、协调能力、自控力、指点学习的能力和保护孩子的能力。下面我先讲讲把握分寸的能力。
凡事“叩其两端”
家长需要具备的几种教育能力都很重要,但是相对来讲,把握分寸的能力显得更突出。因为把握分寸是教育能力在具体问题中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具体操作;只要家长涉及孩子的教育,就要面对这个分寸问题。怎样把握教育的分寸呢?
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意思是:“我什么都懂吗?不是这样的。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儿也不知道。我只能对他的问题从正、反两端详细推敲,去找到答案。”把握分寸就是这层意思。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大部分家长可能都是“空空如也”,然而学着“叩其两端”,就很有希望找到答案。
把握教育分寸并不是人为制定一个固定尺度去教育孩子,而是依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恰当运用某种教育方法。这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分寸很多时候无法用数量表示,连文字表达也是有限的。所以家长除了有良好愿望,还需要细心琢磨,遇到具体问题时学着“叩其两端”,审时度势,这样才能形成能力。
现在家庭教育的社会背景更加多元、复杂,挑战、机遇、风险、陷阱并存,各种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就更需要家长具有权衡诸多可能性的眼光和能力,更需要“叩其两端”,把握好分寸。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
谈到教育孩子要严格要求,家长大都是赞成的。但是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有的严格超过了正常范围,其结果可能限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发展,使之没主见、没能力,连婚恋问题都很难解决。家长满含期望的严格教育,最终却得到很消极的结果,他们的失误在什么地方呢?在没有把握好“严”的分寸。管教超过了严格的边界,就会走向反面,事与愿违。
严格的另一端是宽松,同样需要分寸。有的家长认为宽松就是不给孩子立规矩,立了规矩就不是宽松;有的家长心想孩子不至于学坏,于是干脆放手,相信宽松有利于个性发展,结果孩子由于年少无知又没有规矩的约束,由着性子任意妄为,最终误了学业、求职无门,既不懂事又吃不了苦……诸如此类,还不知道这个“宽松”账该算在谁的头上。
有些家长的宽松或严格都缺乏依据,凡事随心所欲,教育效果就更难保证。自己一高兴就对孩子百依百顺,该约束的也放任不管;自己心里有气,一点儿小事就对孩子大加管束,严厉得可怕。有的家长平日一贯溺爱孩子,从来不提要求,品德、学习、锻炼放得很松。时间长了,孩子的坏毛病出来了。家长感到问题严重,立即“急刹车”,进行严格管教,不择时间、场合,方法简单,强迫孩子保证以后再也不犯错误。然而多时积累起来的毛病怎么可能因此就立即消失了呢?所以这种严格是无济于事的。
宽、严之间的分寸如何把握呢?在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上联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使用武力并非上策,攻心才是良方;下联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能正确了解形势(民心、国力),治国或宽或严都会失误,治国安民的人要深思。这里借用来谈教育孩子也是极恰当的,家长若不能“叩其两端”、审时度势,严格或宽松都会导致教育失误,这就叫作不审势则宽严皆误。
投入多少时间、精力
家长教育子女往往投入精力、时间很多,甚至全力以赴。然而问题是投入精力并不是愈多愈好,家长投入的精力、时间与教育效果不一定成正比。这里提出几点请家长考虑:
一、投入精力要弄清目的
有的家长用了全副精力辅导孩子学习,牺牲了自己绝大部分休闲时间,结果却不一定事如人愿。教育有一条宗旨:“教是为了不教。”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目的应是最终让孩子不用辅导,能独立学习。如果只顾投入不明目的,家长投入精力愈多、愈辅导,孩子愈依赖、愈不能独立学习。
对孩子的生活料理家长的投入就更多了,所谓“操碎了心,累弯了腰”。孩子从早到晚一进一出、一餐一点,家长都要全力投入,好像他们比任何人都有空闲,事无巨细都要亲自料理才放心。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完全得不到锻炼,生活不能自理、习惯差,遇到一点儿麻烦事就不能忍耐,适应力差,承受力更差,他们日后如何去解决自己人生的众多难题?做家长的为孩子操劳一生是注定的,但一定不要因此使孩子变得懒惰无能。
其实人总是乐意料理自己身边事的,两三岁的孩子总喜欢说:“我来!我来!”可到了小学,有的孩子却连扫帚也不想碰一下,这与家长限制太多、代替太多有关。好多家长喜欢不遗余力地说:“让妈妈来,你不会。”这样家长花的精力越多,孩子就越发变得什么都不会。
二、投入精力要有节奏
孩子的成长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就像树苗一样,不管你投入多少精力去照料它,还是得等它自己慢慢长大成材。施一次肥,得等一段时间,该剪枝的时候才剪技,有害虫的时候才除虫,整个过程是有节奏的。天天施肥并不能缩短树苗成材的过程,家长对孩子的投入也是同一道理。
家长为孩子的成长投入精力,既是责任、义务,又是一种幸福,只是有时会忘记分寸和节奏。有的家长一心一意为孩子花费精力,自己却像一个没有本钱的人,把赢的希望全押在孩子身上,为孩子做牛做马、甘为驱使,把自身素质的提升扔得一干二净,最终反而在孩子心目中没有了威信。
此外,家长不能把自己的巨大投入作为潜在的条件,让孩子倍感压力。在一项家庭教育调查中,提问中学生“你认为最难抵挡的压力是什么”,205名中学生80%认为最沉重的压力不是学习负担,也不是升学的压力,而是父母的紧张、期待与无微不至构成的压力。孩子担心自己辜负父母无条件的付出、殷切的希望,回报不了父母之恩而感到压力巨大。
本来说是无条件,怎么反而给了孩子那么大的压力?这是因为好多家长的无条件操劳和无条件奉献实际上是附带有条件的。这条件虽不写在书面上,甚至口头上的也没有,但家长潜在的希望和要求所负载的分量,比什么都沉重。比如有父母给孩子摞下狠话:“考不上重点大学(丢尽了我们的脸),就休想我还要这样关心你!”这反映出父母“无条件”之中非常复杂的心态:“我们什么都交付了,你要尽力回报!”一位高三学生面临高考,简直无法控制自己的紧张,整夜整夜地失眠,一想到“如果没考好,父母多年的心血全都白花了,我该怎么面对他们”,就感觉毛骨悚然。父母为了他读书牺牲了一切娱乐,不让他做一件家务事,省吃俭用以保证他在学校衣食丰厚,十几年如一日,指望他考上好大学光耀门户——这种压力谁掂量都会感到沉重。
当家长的含辛茹苦变为对孩子潜在控制的一种条件,就将亲子关系的深刻依赖简单化了。这是很大的失误,家长要深思。
三、家校合作要有边界
家校合作一定要有边界,这个边界就是家庭教育不能替代学校该做的事情、孩子该做的事情。现在学校对家长的要求比以前有所增加,尤其在孩子学习方面,要求家长介入家庭作业的督促、辅导、签字……学校这样做有一定道理,因为有的家长完全不管孩子的作业,此举是为了敦促家长。但并不妥当,不必要地挤占家长的时间、精力,而且将孩子应该做的事情也推给了家长。所以,在这里我要提醒家长几点:
一是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能不督促的就不督促,尽可能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有个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爸爸便和他一起解答。苦苦思索好一阵还不行,儿子就说“你先想吧,我去玩一会儿”,最后爸爸终于解出来了。孩子在作文里说:“我多么感谢刻苦好学的爸爸!”看到这个爸爸对儿子的家庭辅导,我真有点儿糊涂了,一时竟说不出个“子曰”来。
二是要让孩子知道家长对作业的认真态度。例如有的孩子说“妈妈如果要去打麻将,签字快得很,看都不看就签了”,这给孩子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曾经有一个高中生很难过地对我说:“我是在麻将声中长大的。他们在灯光下搓麻将完全顾不上我的情景,让我觉得学不学习无所谓。后来遇到好老师,我才考到好高中。”可见孩子并不一定需要辅导作业本身,而是需要家长的态度。
三是家长参与要有度。现在的家校网络将学生家长几乎全部“网”进学校的教学进程,每天的作业、预习等都要求家长一清二楚,合力督促,弄得“全民皆兵”,全家人都在“完成作业”。例如布置了收集资料,母亲负责指导孩子上网,父亲开车出去找彩色打印,外公、外婆随时听候“指令”;布置养蚕,上千学生的家长在大都市里寻找桑叶,是一个怎样壮观的场面!家长“反串”教师,成了学校的“票友”,这是网络时代家校合作出现的新问题。其弊端就是对孩子的学习介入太多,失了家校合作的分寸。对此,二者都要弄清楚双方合作的边界在哪里,怎样才是功能互补,而不是功能替代。
奖惩的关键也在分寸
奖励与惩罚是常用的教育方法。奖励是欣赏的、赏识的、赞扬的,是一种肯定,是正面强化的鼓励;惩罚则相反,它表示不认同、批评、制止,是一种否定,起负强化的作用。
如何使用奖惩,如何使用表扬与批评呢?重要的仍然是把握分寸、“叩其两端”的问题。
一、奖惩不能随心所欲
家长使用表扬或批评、奖励或惩罚,最容易犯的过失就是随心所欲。比如,无论怎样过分的惩罚和贬斥,家长都可以归之为“我是为你好”“我要不爱你还会管你吗”,认为只要动机好,就可以不讲究方式与分寸。这是将教育简单化了。
家长只要有了随心所欲的毛病,使用奖惩就会失去分寸:自己一高兴就随口夸奖、任意奖赏,并不为什么原因;反之若不高兴,发怒、指责同样不为什么原因。类似的情况不少,其害处是使孩子无所适从,迫使他们不按是非标准行事,而是被动揣摩看家长脸色行事,观念随之变得混乱,哪里能形成良好的观念、行为呢?
孩子信任家长是奖惩取得积极效果的基础。值得信赖的亲子关系不仅是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引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保证,是他们形成内在控制力的强大教育力量。许多优秀人物的素质都是在这种对家长从来没有动摇过的信赖中产生的。如果家长随心所欲,孩子的是非判断混乱,就很难建立起教育信任,而没有信任也就没有教育力量。
二、学会正强化
孩子有优点就该表扬,有毛病就得批评,这种看似公平的教育方法在心理学看来有很多不足。有家长说:“我想表扬孩子,可是很难看到值得表扬的地方。怎么办?”这里涉及心理学说的“正面强化”原理,也就是用表扬去纠正缺点的原理。事实上,纠正孩子的坏毛病也可以用表扬,而且更具有建设性。比如孩子习惯撒谎,除了告诉他撒谎不对,正强化的做法就是在孩子没有撒谎、说实话的时候认真地夸奖、赞扬他,用表扬去巩固不撒谎。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可能其中有反复,但纠正的效果会好得多。因为持续的正强化会调动孩子自我调控的内在动力,使之发展起自我约束的能力。
孩子人小,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并不容易,需要家长留意去发现、巩固,克服有缺点就要批评的简单化。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孩子不少所谓的毛病是成长中的不成熟,需要家长指点和鼓励,所以教育应大力提倡正强化。
在孩子遭遇失败时,表扬也很有用,只是此时表扬孩子的什么呢?一位父亲谈到他儿子评选市“三好”生的事:评选结果儿子以一票之差落选,保送的可能化为泡影。儿子沉住气挺过来了,这位父亲就大大地夸奖了他,说经得起失败才是有出息的男子汉。家长用表扬强化了孩子抗挫折的心理素质,这就是教子有方、有水平。
三、克服简单化
对孩子的奖惩,家长要注意克服简单化。比如有家长只奖励分数,规定多少分得表扬,多少分不奖励。这样当然简便易行,但教育却无“简便”可言,若贪图简便,则奖也失误,惩也失误。分数只是一个现象,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藏在分数后面的。家长若能看到这一点,使用奖惩就不同了。
孩子自己学着看书了,家长及时强化阅读兴趣;孩子练习提高速度了,家长要及时强化;孩子临场独立完成了作文,即使分数不高家长也应大加赞赏:孩子独立钻研苦思苦想,即使没有钻研出结果,也要表扬孩子学习的独立精神。就学习而言,这才是表扬到了点子上。
有的家长的奖惩方法很是简单易行:奖励则钱物,惩罚则打骂。然而,教育却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孩子的许多重要品质,如求知欲、上进心、自制力、同情心、责任感、坚韧、勇气等等,既不是靠打骂形成的,也不是钱物能扶植起来的。
正强化是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不能简单化。如果认为只要夸奖孩子,就能激励他们奋勇向前,就可以应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就是典型的简单化。世界上绝没有哪种方法可以应对教育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有人说孩子的坏毛病是怎么来的,就是家长永远在表扬他“真乖”“真棒”“好厉害”。
(摘自《做个懂家教的好家长》)